源自奴隶社会
题图:来自一诺,小女儿作品。
最近看书有一个发现,那些关于大智慧的书,讲的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
中国古代的经典就不用提了,几乎全是小事的描写——庄子的梦,水里的鱼,论语里和孔子辩论的小儿……
《世说新语》里有一小品:
顾荣居洛阳,尝应人请,觉行炙人有欲炙之色,因辍己施焉。同坐嗤之。曰:“其仆也,焉施之?”荣曰:“岂有终日执之而不知其味者乎?”后遭乱渡江,每经危急,常有一人左右相助。顾荣异之,问其所以,乃受炙人也。
“觉行炙人有欲炙之色”,就是顾荣应人邀请赴宴,感觉到烤肉的那个仆人也想吃肉,于是把自己的肉给他吃。后来呢?同座的人都讥笑顾荣,说:“这是个仆人,怎么施舍给他?”顾荣说:“哪有成天端着烤肉而不知肉味的人呢?”后来呢,顾荣遇上战乱过江避乱,每逢遇到危急,常常有一个人在身边护卫自己。顾荣觉得很奇怪,便问他原因,原来他就是当年接受烤肉的人。
不到百字的小品,非常精彩,其中最重要的,我看就是这个“觉”字。
《金刚经》三十二品,其智慧的大成,也无非就三个字:“善护念”,就是好好对待每一个念头,包括那些看上去小的不能再小的念头。其实三个字也多,用一个字,就是那个“觉”字。
金惟纯老师的《人生只有一件事》很好看,里面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一次他参加一个工作坊,需要舞动身体。一方面他知道自己很笨拙,要看着前面一个人的动作做,但那个人也出错,一出错他心里就开始怪对方。在那个当下,他意识到自己内心的矛盾,明明知道自己不行,还总挑别人的毛病,这就是一个觉察的“念”。那本书里充满了这样的小故事,让人看了忍俊不禁,又引发深思。
▲PhotobyJensLelieonUnsplash.
《当下的力量》《新世界》这两部经典作品的作者艾克哈特·托尔,在两本书里写的都是透过生活小事得到的关于“我”的智慧。举的例子,不是什么国际会议、世界大局,而是我们为什么在堵车的时候会有那样的心理反应,和如何度过漫长的“排队”的时间。
咏给·明就仁波切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人”。他的书《JoyfulWisdom》(中文名《你是幸运的》)写的例子,更是亲切而可爱。
他讲到自己第一次去印度做三年的禅修,很不适应,因为其他人都互相认识和熟悉,而他格格不入。读这些我才知道这种社交恐惧症,原来修行人也有,和我们普通人没啥区别。
他到自己的房间,发现窗户上有一个裂缝,于是每天最大的精神压力,就是害怕寺院管理后勤的人以为这个裂缝是他弄的,怪到自己头上。让人看了既可乐,又心有戚戚。原来和我们的小心思一样一样的啊!
而他就是从这些小念头里,看到自己的恐惧,而修行的。
《臣服实验》这本书,讲的同样是这样的小事情。有一个是描述自己开车的时候,被前女友的现男友(我知道有点绕)的车超过的瞬间复杂的心理反应——愤怒,嫉妒,羞辱,不屑。看似矛盾的情绪,又如此激烈地共存。
▲PhotobyPerL??vonUnsplash
不知道你看出来没有,经典都在讲小事。古代的经典,讲“吃”,讲“走路”。现代的经典,讲开车和排队。时代不同,本质一样。
也许因为处在各自时代中,这都是最容易让人焦虑的“鸡毛蒜皮”的琐事。而不管什么时代,觉悟的智者都是从这些小事去接近智慧的。
转眼看看我们当今的的大众语境里,充满了各种宏大叙事,言必称大趋势,“下大棋”,做大事。
但是如果看懂真智慧,就知道这都是虚妄之人的虚妄之念而已。
而虚妄之念,最终只有一个结果,就是害人害己。
明就仁波切的书里讲,他讲学的时候有人问问题,说我们现在处在一个焦虑的年代(Ageofanxiety),因为科技的发展、信息的泛滥、世界的撕裂而造成的焦虑,是前所未有的,我们在这样的年代该如何自处?
他的回答非常精彩。他说其实所有的人,从年前的佛陀开始,大家都觉得自己所处的时代是“前所未有”的焦虑年代,每一个时代都是,无一例外。
所以从这个角度讲,我们的困境,并没有什么“特殊”。
面对这样的“年代”,我们似乎有两条“出路”:一条是逃跑,一条是屈服。
但其实这两条路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路”。
佛的智慧,就是提供了第三条路——面对。
这文字看似简单,但却是真正的“方法”。因为只有面对,才能透过虚妄,看到真相。
看到自己并不是自己“拥有”东西,也不是“过去”的累积,而是每一个崭新的可以重新选择的当下;
看到他人并不是外在的标签,而是标签下的生活状态,和生活状态下的灵魂;
看到孩子并不是让人焦虑的“未来”,而是本性具足,拥有无限可能;
看到陌生人并不是一个个数字,而是和我们一样知冷暖、有哀乐的“人”……
当我们开始真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