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都市报

您现在的位置: 象皮病 > 象皮病预防 > 廖育群印度医学的脉与穴

廖育群印度医学的脉与穴

发布时间:2017-7-24 13:57:32   点击数:
                    

作者简介:廖育群,医史领域知名学者,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

      

对于印度传统医学中有关人体“脉”与“穴”之论说的介绍。其主要依据是根据印度古代医学经典《妙闻集》中的若干章。全文选译包括:第3卷第9章《dhamani的详说》;第3卷第7章《sira的记述与分类》;第3卷第6章《有关各marman的叙述》;第3卷第8章《刺络法》。并就中印两种传统医学体系在这些方面的区别给出了扼要提示。

    

《妙闻集》第2卷第5章:

诗颂曰:“研究皮肤之内身体所有部分的此解剖学领域,在‘有关异物的学问’(外科学)之外的任何吠陀分支中,都没有说明。故作为除去异物之人,一心想要获得知识者,应以适当方法洗净死体,解剖后仔细观察。何以要如此?盖因亲眼观察实物与学习医典所述,此两方面可以不断地扩充知识故也。”

因此可用munja(SaccharumMunja)、树皮、吉祥茅及麻包裹肢体完备,非中毒、久病、高龄身亡,肠内粪便已被排泄的尸体,装入笼中、绑上绳子、沉入流水位于日荫下的停滞处,以使其腐败。至七日之后,取出已充分腐败的尸体,以茅根香(An-dropogonmuricatus的根)、笋皮、刷子徐徐擦之。如前所述,以肉眼观察始于皮肤的、从外部到内部的一切支节、副支节。

上述印度医学经典中有关“解剖”的记述,与中国医学经典《黄帝内经》中所言“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1]极为相似。尽管古代的“解剖”水平不可与近代西方医学同日而语,但相信由此获得的形态学知识,对于多种古代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都曾起到过极为重要的作用。

库图姆比阿(P.Kutumbiah)所著《古代印度医学》([2],85页)在评介古代印度的解剖学时,引用了两位专家的看法:“印度解剖学,如加里森(Garrison)直言不讳所叙述的那样是‘人体的虚幻组织的奇妙罗列’”;“纽伯格(Neuburger)说:‘印度解剖学的数字虚假以多用5或7为其特征。”应该说这两位专家所观察到的,是存在于古代解剖记载中的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问题。首先,诸如骨骼或肌肉的计数是否准确真实,实际上只有是在严格地从解剖学的角度看问题时才具有一定意义。例如在骨骼的计数方面,虽然存在与现代解剖学所述数字不能完全吻合的问题,但就这些毕竟较为直观的人体组织而言,其间的差异可以说主要是由于计算方式不同造成的——在印度的古代医学经典中,齿、爪、软骨及长骨上的隆起皆被视为独立的骨骼;而计为“一块”的足根骨,实际上是由多块骨骼组成的。

而如加里森(Garrison)所言“虚幻组织奇妙罗列”的问题,其原因就要复杂得多,因而也就成为一个值得注意并着力研究的问题。实际上不论是印度还是中国医学,在人体形态学知识方面,都存在着“将实际所见与想象结合在一起加以描述”的现象。而这一点在内部脏器与脉管系方面的表现,又在程度上有所区别。

脏器虽然隐藏在胸腹腔中但相对而言毕竟还属直观——只要刳剖人体,即可见到。因此古代医学对于位于胸腹腔中的脏器,大多都有较为准确的形态描述。只是在功能方面由于受到认知水平的制约——没有必要的生理、生化知识所以出现了种种在近代医学看来纯属荒谬的解释。

同时也应想到,古代的医者在人体上、或在被解剖的尸体上,还会看到种种的“管道”及其内容物。这对于解释人体的新陈代谢过程、构建生理学体系,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遗憾的是,在近代解剖学发展起来之前,任何一种传统医学都不可能依靠粗浅的形态观察、在无法完整剥离脉管系统的情况下,真正弄清其本貌与功能。在这种情况下似乎唯有借助想象,来完成有关这些“管道”形态的描述并对其功能做出“合理”的解释。

正是由于解剖水平的制约、由于存在着“将实际所见与想象结合在一起的描述”,所以才会导致古代有关人体脉管系的记载中,势必既有某些与现代解剖知识相吻合的内容,同时又存在着一些令当代医学家感到无法理解的空中楼阁。从另一方面讲如果想要了解古代医家如何将实际所见和想象结合在一起,来完成人体在新陈代谢方面的“形态与功能”的解释框架时,“脉管系”可谓是最好的观察对象,同时也可谓是最重要的内容。

      1心脏与脐——脉管的中心  印度医学最重要经典之一的《罗迦集》[4],其第1卷“总论”的第30章名为“关于根于心脏的十大脉管之章”。在此章的开始处(第3-14节),论述了与心脏相系的十大脉管:心脏连接着十条具有粗大之根的脉管它带来伟大的结果。据诸贤者云:“mahat”与“artha”为心脏的同义语。具有六支节的身体、意识、感觉机能、五种对象、伴有属性的灵魂、思考器官、思考的对象皆,依存于心脏。对心脏进行过认真研究者云:心脏恰如帐篷小屋的中心支柱,一旦受到损伤则失神;若被破坏则至死亡。原因是(与对象)接触的意识及生命,依存于此处。且心脏又是最为重要的“活力素”(ojas)的寓存之处,精神亦集中于此处。因而医者们将心脏称之为“mahat”与“artha”。脉管为十条,与称之为“根”的心脏相连接,故被说成是“maha-mula”(大萝卜)。脉管运输o-jas,遍及我们身体的所有地方。

所有的生物依靠ojas活动、获得营养。若无此ojas,所有的生物皆不能具有生命。ojas在发育的第一阶段,是胎儿的本体,由此本体生“乳糜”。并在早期阶段进入逐渐形成的胎儿心脏。一旦丧失ojas,则引起生命的消亡。由此成为位于心脏、支撑生命之物。这是生命的本体,气息亦存在于此。此(ojas)带来的结果众多,如同树木携带果实,运输此ojas的脉管,被称之为“拥有伟大果实之物”。因(脉管)“被充满”(dham-),故称之为“dhamani”;因血液流动(srvana),故又称“srotas”;由于是流动性的物质(sarana),所以又被称为“sira”。

欲保护如此之心脏,以及扎根于心脏的〔脉管〕和ojas之人,尤其应该去除使精神痛苦的原因。

且应多方寻求有益于心脏之物、有益于ojas之物、净化脉管之物、以及精神的安定与知识。

心脏作为脉管系的中心,对于任何一位当代之人来说,都是最基本的生物学知识,甚至可谓常识。或许正因如此,每当医学史家读到上述这样的古代文字记述时,都会立即对其“科学性”予以充分的肯定。并由此引出种种古代有关血液循环认识的论说。但如果老老实实地读这段文字,只能客观地得出以下结论:

(1)确实看到了心脏与若干大血管相系的形态——状如“大萝卜”。

(2)知道心脏对于生命存在的重要——受损则亡,这应该视为经验之谈。

(3)在功能方面,如关于脉管运输“ojas”的种种论说,是印度医学的独特构想;以为身体、意识、感觉、灵魂、思考、客观外物皆依存于心,则是古代的普遍观念。

有意思的是,在上述这段专门论述心脏与脉管的经典文字中,如同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一样,都没有言及心脏的跳动。就中国医学而言,其原因在于血液流动、经脉之气运行的动力,被认为是源于胃消化饮食后产生的能量、或是肺的“橐”(风箱)之功。而在印度医学中,一些生理活动的动因,皆被视为是源于“体风素”。

而在印度医学的另一经典著作《妙闻集》中,不仅对于脉管系统的描述远比《罗迦集》详细,而且认为其中心是在“脐”。例如,《妙闻集》第3卷第9章在论述人体的dhamani时说,二十四条“经络”从脐发源。只不过是其中上行的十条,在到达心脏后,别为30条小的分支。第7章论述sira时亦说:人体的所有血管都是以脐为根本,由此向上、下、斜方分布。这或许与印度医学详于胎儿发育阶段的观察有关。

      2动脉、输管、经络——脉管系统    

“脉”的形态是管道与通路,其功能是输送某些气态或液态的物质。作为中医的术语,“脉”包括直行的干道“经”与横行的支路“络”;运行其中的是“气”与“血”。西医称“脉管系”,包括动脉、静脉与淋巴系统;运行其中的是血液与淋巴液。

印度医学中相当于“脉”之概念的词汇有几个,包括dhamani、sira、stotas、hira和snayu。据上节所引《罗迦集》中的有关解释可知,“dhamani”源于(脉管)“被充满”(dham-);“sira”取意于“流动性物质”(sarana);“srotas”源于“血液流动”(sr-Vana)。“hira”见于吠陀中,意指脉管。据前引库图姆比阿所著《古代印度医学》介绍,研究者对于这些词义的解释持两种态度([2],-页),其一是力图按照当代解剖学加以厘定:

“森(G.Sen)取sira为静脉,dhamani为动脉之说;西尔(B.Seal)云sira是动脉,dhamani是静脉与神经;比沙格拉脱那(K.L.Bishagratna)认为dhamani是动脉、神经与导管,sira指其他的血管。”

而另一种观点认为:应该站在历史的、发展变化的立场上来看待这些词汇的含义。《阿闼婆吠陀》云:“汝不过是下半身的sira,汝不过是上半身的sira。又汝不过是正中(躯干)的sira。而汝不过是小的sira、大的sira……”。因此库图姆比阿认为:dhamani、sira等不过是口径不等的管腔而已,即:粗的管道为dhamani、其次为sira、最细者为snayu。

“snayu”的基本词义是腱、筋、筋肉、弓弦;但《汉译对照梵和大辞典》中亦释为静脉;另外,当其与表示振动的“spanda”连用时,意为“脉搏”,故又当是指动脉。由此可见,古人并未严格区分动脉、静脉,甚至在脉管与筋腱之间也没有明确的界限。

《阿闼婆吠陀》言:人身不过是大大小小的sila;《妙闻集》中也说:此身体以这些dhamani而结成广布的网状。可见身体中的“管道”在印度人的思想意识中、在印度医学的理论中,占据何等重要的地位。因此在考察印度医学对于脉管系的认识时,与其将注意力集中在古代解剖水准高低的考察上,不如说更值得







































鐧界櫆椋庣敤浠涔堣嵂鏈濂?
鍖椾含鐧界櫆椋庡尰闄㈠ソ


转载请注明:http://www.manpingsuibi.com/xpbyf/162.html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